2019年,东莞市南城慈善基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,结合市委、市政府以及街道党委、办事处关于民生建设、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。
一、2019年工作总结
在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的大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下,在街道党委、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,基金会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,不以营利为目的,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包括扶贫济困、扶弱助残,助学兴教、救孤助老,赈灾救援、抗击疫情,资助改善民生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及其他公益项目等5个方面,为有需要的市民群众伸出援助之手。
(一)打造公益品牌,推进民生项目
为推动街道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,促进社会和谐,增进民生福祉,联合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构建“1+2+N”慈善工作架构,即一个组织(南城慈善基金会)、二个平台(南城慈善超市、“南城慈善”服务公众号)以及N个项目(慈善公益项目)。
在升级南城慈善超市运营模式上,取得较大成绩。慈善超市全面对外开放,拓宽接收慈善物资范围,接收一切有价物品;拓宽服务对象,所有的群众均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的慈善价在超市义买献爱心;拓宽受助对象,由低保户、特困人员、孤寡老人三类对象拓宽至脑瘫儿童、百岁老人、低收入家庭、医疗救助申请对象、重点优抚对象、战时立功人员、功臣模范、烈士证持证人以及造血干细胞捐赠者等对象。
同时创新发展,整合慈善公益项目资源,拓宽慈善覆盖面,积极实施“慈善一元捐”、“流动爱心超市”、“慈善寻根之旅”项目及开展系列慈善慰问活动,搭建慈善互动的桥梁,营造全民慈善氛围。
通过发动募捐,2019年共接收到善款2013990元。
二、加强宣传推广,营造慈善氛围
多渠道宣传慈善文化,搭建集慈善捐款、慈善义卖、慈善救助、慈善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络平台——“南城慈善”服务公众号,加强慈善宣传,扩大社会影响力。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,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救助项目、慈善活动、工作动态,公布善款收支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提升慈善组织的透明度、公信度,营造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,扩大慈善影响力,全力推进我街道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。
三、规范内部管理,提升专业水平
不断加强内部建设,制定《工作制度》、《会议制度》、《采购管理工作制度》等规章制度。同时通过报刊、互联网等渠道,营造广泛学习慈善法、依法行善的公益氛围。另外,完善人才队伍建设,加强与各地慈善机构的联系,拓宽公益视野,构建业务和管理模式,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形象。
二、2020年工作计划
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,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,也是落实“十三五”规划各项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年。南城慈善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聚焦特殊群体,聚焦群众关切,主动担当作为,推进慈善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。具体来讲,202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
(一)深入学习宣传贯彻《慈善法》,全面提高依法行善能力。以依法行善为落脚点,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《慈善法》及相关法规政策,助推精准扶贫,从而更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服务大局、改善民生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积极作用。
(二)深化拓展慈善惠民项目,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。2020年,在深入开展原有慈善项目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慈善项目领域及形式。为建立健全民生诉求收集、处理、反馈工作机制,有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、最迫切的民生诉求。
(三)进一步创新发展“互联网+慈善”机制,凝聚全民行善社会氛围。完善公众号及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设,加强与主管部门、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、信息共享与服务对接机制等。充分发挥我会自有平合作用,以更新的主题、更广的视角增强慈善宣传的感染力;借助主流媒体、互联网平合等阵地,提高慈善宣传的推广频次和内容说服力;打造品牌项目,并作为重要载体加大慈善宣传的吸引力,全方位提升慈善事业的知晓度、参与度,从而营造全民行善的社会氛围。
(四)进一步加强总善人才队伍建设,不断提升慈善事业专业水平。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,参与慈善事业相关讲座交流、调研等活动,丰富基金会秘书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
2019年度工作总结和2020年度工作计划: 字数限制在1000到1700字之间。字数包含中文、英文、数字、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,且不能带空格键。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,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。
|